五苓散(伤寒论)

admin 1,184 2017-12-30

出处

《伤寒论》

古代剂量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猪苓(10g,去皮) 泽泻(20g) 茯苓(10g) 桂枝(8g,去皮) 白术(10g)
煎服法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方歌

《长沙方歌括》陈修园
猪术茯苓十八铢,泽宜一两六铢符,桂枝半两磨调服,暖水频吞汗出苏。
《汤头歌诀》汪昂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除桂名为四苓散,无寒但渴服之灵。猪苓汤除桂与术,加入阿胶滑石停,此为利湿兼泻热,疸黄便闭渴呕宁。
《方剂学》邓中甲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主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第71条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2条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3条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第74条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第141条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第156条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第244条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故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
第386条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 伤寒论 # 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