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气汤(伤寒论)

admin 1,175 2017-09-15

出处
《伤寒论》

古代剂量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大黄(60g,酒洗) 厚朴(120g,炙,去皮) 枳实(60g,炙) 芒硝(35g)
煎服法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方歌
《长沙方歌括》陈修园
大黄四两朴半斤,枳五硝三急下云,朴枳先熬黄后入,去滓硝入火微熏。
《汤头歌诀》汪昂
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厚朴大黄饶。救阴泻热功偏擅,急下阳明有数条。
《方剂学》邓中甲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主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第208条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第209条 阳明病,潮热,大便已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第212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第215条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宜大承气汤下之,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第217条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矢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第220条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第238条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第240条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第241条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第242条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第251条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第252条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253条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254条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255条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256条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第320条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321条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伤寒论 # 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