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ái Sháo
性味功效
《神农本草经》
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胜膀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叶天士:《本经》不分赤、白,东垣云: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气血。俗云:白补赤泻。)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酸苦,性微寒有小毒,入肝经。主怒气伤肝,胸腹中积聚,腰脐间瘀血,腹痛下痢,目疾崩漏,调经安胎。赤者专主破血利小便,除热明眼目。
白芍酸走肝,故能泻水中之火,因怒受伤之证,得之皆愈。积聚腹痛,虽脾之病,然往往亢而承制,土及似木之象也。经曰:治病必求于本。今治之以肝,正其本也。目疾与妇人诸证,皆血之病得之,以伐肝邪,则血自生而病自已,故四物汤用之,亦以妇人多气也。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平,味苦,无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赤者破血)
芍药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腹者足太阴行之地,邪气者,肝木之邪气乘脾土作痛也;芍药入肺,气平伐肝,所以主之。血痹者,血涩不行而麻木也;芍药入心,苦以散结,故主之也。
坚积,坚硬之积也;疝者,小腹下痛,肝病也;瘕者,假物而成之积也。寒热疝瘕者,其原或因寒或因热也,芍药能破之者,味苦散结,气平伐肝也。
诸痛皆属心火,味苦清心,所以止痛。膀胱津液之出,皆由肺气;苦平清肺,肺气下行,故利小便。肺主气,壮火则食气;芍药气平益肺,肺清故益气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
味酸、微苦、微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入肝家而清风,走胆腑而泻热。善调心中烦悸,最消腹里痛满,散胸胁之痞热,伸腿足之挛急。吐衄悉瘳,崩漏胥断,泄痢与淋带皆灵,痔漏共瘰疬并效。
归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
归肝经
《本草经解》
归肺、心经
《长沙药解》
归肝、胆经
别名
芍药、白芍药
《本草经集注》
余容、犁食、解仓、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