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金匮要略》卷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古代剂量
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炮,一两)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干地黄(120g) 薯蓣(60g) 山茱萸(60g) 泽泻(45g) 茯苓(45g) 牡丹皮(45g) 桂枝(15g) 附子(炮,15g)
煎服法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方歌
《金匮方歌括》陈修园
温经暖肾整胞宫,丹泽苓三地八融,四两萸薯桂附一,端教系正肾元充。
《方剂学》邓中甲
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济生加入车牛膝,温肾利水消肿需,十补丸有鹿茸味,主治肾阳精血虚。
主治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