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admin 1,307 2017-12-30

出处

《伤寒论》

古代剂量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大黄(60g,去皮,清酒浸) 甘草(30g,炙) 芒硝(60g)
煎服法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方歌

《长沙方歌括》陈修园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汤头歌诀》汪昂
调胃承气硝黄草,甘缓微和将胃保。不用朴实伤上焦,中焦燥实服之好。
《方剂学》邓中甲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主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第29条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第70条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第94条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第105条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第123条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自欲极吐下者,先此时,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极吐下,故知也。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第207条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第248条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第249条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


# 伤寒论 # 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