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金匮要略》卷上痓湿暍病脉证第二
古代剂量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麻黄(45g,去节) 桂枝(30g,去皮) 甘草(15g,炙) 杏仁(30g,去皮尖) 白术(60g)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合,复取微似汗。
方歌
《金匮方歌括》陈修园
烦疼湿气裏寒中,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主治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