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

admin 1,485 2017-09-03

 

拼音
Zhī Zǐ

性味功效
《神农本草经》
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苦,寒、大寒,无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皶鼻,白癞、赤癞。疮疡。治目热赤痛,胸中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肺、大小肠、胃、膀胱六经。主五内邪热,亡血津枯,面红目赤,痈肿疮疡,五种黄病,开郁泻火,疗心中懊憹颠倒而不眠,治脐下血滞小便而不利。皮走肌肤之热,仁去心胸之热,解羊踯躅及䘌虫毒。
山栀味苦归心,轻飘象肺,入肠则供肺为传道者也,小肠受盛与心应者也,胃亦上焦之腑也,膀胱亦肺部之约也,故咸入之,以理邪热诸证。洁古曰:轻清上行。丹溪又曰:屈曲下行。两家之说,似相左矣。不知惟其上行,最能清肺,肺气清而化,则小便从此气化而出。《经》曰:膀胱藏津液,气化则能出者,是也。虚火炎者,炒黑用。烦郁呕逆者,姜汁炒用,此外并宜生服。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寒,味苦,无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皶鼻,白癞赤癞,疮疡。(炒黑用)
山栀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五内者,五脏之内也,五脏为阴,其邪气乃阳邪也;山栀苦寒清阳,所以主之。胃为阳明,胃中热气,燥热之气也,气寒,禀冬寒之水气,所以除燥热也。心主血,其华在面,面赤色,心火盛也;苦味清心,所以主之。
鼻属肺,肺为金,金色白,心火乘肺,火色赤,故鼻红,成酒皶鼻;其主之者,入心清火也。癞者麻皮风也;膀胱主表,心火郁于膀胱寒水经,则湿热成癞也,白者湿也,赤者火也,山栀入心与膀胱,苦寒可以燥湿热,所以主之也。疮疡皆属心火,苦寒清心,故主疮疡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
味苦,性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清心火而除烦郁,泻脾土而驱湿热,吐胸膈之浊瘀,退皮肤之熏黄。
归经
《本草经集注》
归心、肺、大肠、小肠、胃、膀胱经
《长沙药解》
归心、脾、肝经
别名
山栀仁、山栀
《神农本草经》
木丹
《本草经集注》
枝子、越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