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admin 1,086 2017-09-03

 

拼音
Fú Línɡ

性味功效
《神农本草经》
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甘,平,无毒。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魄,养神,不饥,延年。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淡微甘,性平无毒,入肺、脾、小肠三经。主补脾气,利小便,止烦渴,定惊悸,久服延年。去皮心研细,入水中搅之浮者,是其筋也,宜去之,误服损目。赤者专主利水。
茯苓色白,是西方肺金之象也。味淡,是太阳渗利之品也。微甘,是中央脾土之味也,故均入之。夫脾最恶湿,而小便利则湿自除,所以补脾。既能渗泄燥脾,似不能生津已,洁古何为称其止渴,良由色白属金,能培肺部,肺金得补,则自能生水。且《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诚以其上连于肺,得肺气以化之,津液从之出尔。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平,味甘,无毒。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茯苓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平味和,降中有升,阴也。
胸者肺之分也,胁者肝之分也,肝主升而肺主降,肺金不足则气不降,肝木有余则气上逆,逆于肝肺之分,故在胸胁间也;茯苓入肺,气平则降,味甘可以缓肝,所以主之。
脾为土,肺为金,脾肺上下相交,则五脏皆和,位一身之天地矣,若脾肺失中和之德,则忧恚惊邪恐悸,七情乖戾于胸,发不中节而为病;茯苓味甘和脾,气平和肺,脾肺和平,七情调矣,心下脾之分也,湿热在脾则结痛,湿热不除,则流入太阳而发寒热,郁于太阴而烦满,湿乘肺金而咳逆;茯苓甘平淡渗,所以能燥脾伐水清金,治以上诸症也。
人身水道不通,则火无制,而口焦舌干矣;茯苓入肺,以通水道,下输膀胱,则火有去路,故止口舌干焦。水道通,所以又利小便也。肝者魂之居也,而随魂往来者神也。
久服茯苓,则肺清肃,故肝木和平,而魂神安养也。不饥延年者,脾为后天之本,肺为元气之腑,脾健则不饥,气足则延年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
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神品,崩漏遗带之妙药,气鼓与水胀皆灵,反胃共噎膈俱效。功标百病,效著千方。
归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
归肺、脾、小肠经
《本草经解》
归肺、脾经
《长沙药解》
归胃、脾、肾、膀胱经
别名
白茯、云苓
《神农本草经》
茯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