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伤寒论》
古代剂量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麻黄(37.5g,去节) 升麻(19g) 当归(19g) 知母(11.5g) 黄芩(11.5g) 萎蕤(11.5g) 芍药(4g) 天门冬(4g,去心) 桂枝(4g,去皮) 茯苓(4g) 甘草(4g,炙) 石膏(4g,碎,绵裹) 白术(4g) 干姜(4g)
煎服法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方歌
《长沙方歌括》陈修园
两半麻升一两归,六铢苓术芍冬依,膏姜桂草同分两,十八铢兮芩母萎。
主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第357条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